1、
中國曆代王朝,要論清洗功臣的冠軍,明太祖朱元璋是當之無愧的。
但任何事情都有原因,朱元璋為什麼要清洗功臣,又是用什麼手段,步步為營的清洗功臣?
今天我們就來扒一扒朱元璋的黑料,聊聊這個布衣天子是如何把一個股權分散的明朝,打造成個人獨資的朱氏天下的。
公元1353年,剛參軍一年的朱元璋,已經迎娶元帥郭子興的義女馬氏,成功進入濠州紅巾義軍的核心圈子,於是郭子興命朱元璋回鄉招兵。
朱元璋以顯赫的身份回到鄉里,共招到七百人。
那時濠州紅巾義軍是因兵授職,有多少兵就能得什麼官,於是郭子興任命朱元璋為鎮撫,地位高於千戶、低於萬戶,屬於中高階軍官。
但此時的濠州有郭子興、孫德崖、彭大、趙均用等多股勢力,互相內耗不休,朱元璋覺得豎子不足與謀,便把七百兵馬交給郭子興,獨自帶著徐達、湯和等人南下,攻略定遠縣。
南下路上,朱元璋非常順利,先是招降了驢牌寨的三千民兵,又攻破橫澗山的張知院,俘虜兩萬,並遇到落拓文人李善長,陸續攻破滁州、和州。
走到這一步,朱元璋便有了嫡系兵馬、明朝開國的最原始班底,而這些最開始追隨朱元璋的人馬,被朱元璋定義為“濠州舊人。”
但因為郭子興的存在,朱元璋並沒有成為濠州紅巾義軍的領袖,而是以內部創業者的身份,成為濠州紅巾義軍的一座山頭。
也就是說,濠州紅巾義軍有兩座山頭,一座是郭子興部,一座是朱元璋部。
所以在公元1355年3月郭子興病逝的時候,經過濠州紅巾義軍各級軍官的推舉、龍鳳政權皇帝韓林兒的任命,郭子興次子郭天敘成為都元帥、郭子興妻弟張天佑成為右副元帥、朱元璋成為左副元帥,濠州紅巾義軍的第三號人物。
《明史》裡寫道:“太祖慨然曰,大丈夫寧能受制於人耶,遂不受”,表示朱元璋要獨立自主,堅決不接受左副元帥的官職。
但這其實是為尊者諱,在那個時候,朱元璋除了抱龍鳳皇帝韓林兒的大腿、團結郭子興舊部以外,沒有其他出路,他的嫡系勢力根本不足以獨當一面。
而龍鳳皇帝韓林兒任命郭天敘、張天佑為都元帥和右副元帥,目的也是讓他們和朱元璋互相制衡,避免濠州紅巾義軍出現一家獨大的情況。
換句話說,朱元璋的真實身份是龍鳳政權的軍官,頭頂上有一片青天。
雖然是三位元帥共事,但郭天敘和張天佑的能力較差,一切行動都要依賴朱元璋決斷,於是在處理一線事務的過程中,朱元璋還是得到濠州紅巾義軍的主導權,軍政事務的最終決定權。
“是時,三帥雖共府置事,運籌決策皆自上裁。將士樂戰,軍民傾向,權歸於上矣。”
到了5月,朱元璋決定渡長江,謀取南京,但濠州紅巾義軍起自江北,沒有用來渡江的大船。
怎麼辦?
就在這個時候,巢湖水軍的統帥廖永安、俞通海帶著數萬兵馬、千餘艘戰船前來投奔,不僅壯大了濠州紅巾義軍的力量,還給朱元璋送來渡江的戰船。
正因為如此,巢湖水軍成為和濠州紅巾義軍並駕齊驅的另一座大山頭。
“五月,太祖謀渡江,無舟。會巢湖帥廖永安、俞通海以水軍千艘來附,太祖大喜,往撫其眾。”
隨後,朱元璋統領濠州紅巾義軍渡過長江,攻破南京,並命將出師東征西討,不斷的擴大根據地。
在這個過程中,元朝義兵元帥康茂才、朱亮祖等人,或是因為戰敗,或是因為準備入股,紛紛統領舊部歸附朱元璋,他們被朱元璋定義為“江南歸附”,和濠州紅巾義軍、巢湖水軍並列為第三座大山頭。
而在攻克南京的時候,郭天敘和張天佑戰死,朱元璋頭頂上一度沒有青天,但龍鳳政權立即釋出命令——
升朱元璋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,任命郭子興三子郭天爵為右丞。
這意味著,龍鳳政權希望郭天爵,能統領濠州紅巾義軍的郭子興舊部,制衡朱元璋,不希望朱元璋在江南一家獨大。
郭子興舊部具體有什麼人,現在已經不清楚了,唯一留在史書裡的是邵榮。
俞本在《紀事錄》裡寫道:
“至正十六年三月(公元1356年),克鎮江府。上升徐達、湯和為同僉。”
“至正十六年四月,克丹陽、金壇。升邵肆、邵榮、廖永安為同僉。”
“至正十六年十月,上升侄朱文正為同僉,與達、和共總大軍,攻常州。”
“至正十八年三月,上命甥李文忠為同僉。上以廖永安弟廖永忠為同僉。”
同僉是元朝官名,正四品,這段歷史記錄說明,剛攻克南京的時候,邵榮、廖永安的地位起碼是和徐達、湯和並列的,廖永忠的地位和李文忠並列。
而廖永安是巢湖水軍的統帥,徐達、湯和是朱元璋嫡系,這就意味著,邵榮統帥的兵馬,起碼和朱元璋嫡系、巢湖水軍差不多。
這就是郭子興舊部的實力,也是郭天爵能做右丞的底氣。
換句話說,朱元璋攻克南京的時候,共有四股勢力——濠州紅巾義軍郭子興部、濠州紅巾義軍朱元璋部、巢湖水軍、江南歸附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朱元璋要想集權,巢湖水軍和江南歸附是不能動的,一旦動了他們,再要招降納叛便不可能了,於是兼併郭子興部便是朱元璋的第一選擇。
等江南根據地穩定之後,朱元璋就動手了。
公元1358年7月,朱元璋指責右丞郭天爵謀反,下令誅殺郭天爵,郭子興就此絕後,濠州紅巾義軍郭子興部失去領袖人物。
公元1361年11月,朱元璋任命朱文正為大都督,節制中外諸軍事,鎮守南昌。隨後升李善長為左相國、徐達為右相國,李文忠、胡美為平章,其餘人各有封賞晉級。
這次大規模任命,朱元璋的嫡系濠州舊人,佔據了絕對優勢,郭子興舊部被徹底邊緣化。
於是在公元1362年8月,平章邵榮、參政趙繼祖出言不遜,有人密告朱元璋,於是朱元璋命令平章廖永忠、都護康茂才邀請邵榮和趙繼祖喝酒,趁機逮捕兩人,押解回南京,中秋夜斬首。
之所以命廖永忠和康茂才抓人,朱元璋是深思熟慮的。
廖永忠是廖永安的弟弟,代表巢湖水軍。康茂才是渡江後統兵歸附的,代表江南歸附的勢力。可以說,廖永忠和康茂才是濠州紅巾義軍以外,兩座最大的山頭代表。
朱元璋命他們兩人逮捕邵榮和趙繼祖,其實就是在告訴郭子興舊部,四股勢力中的三股都站在朱元璋一邊,希望郭子興舊部能認清形勢,不要做無謂的反抗。
朱元璋的手段非常有效,郭子興舊部果然沒有反抗,放任邵榮和趙繼祖被殺,而朱元璋也藉此整合濠州紅巾義軍,把濠州舊人和郭子興舊部逐漸融合起來。
從此以後,朱元璋麾下形成濠州紅巾義軍、巢湖水軍、江南歸附的三足鼎立格局。
2、
回顧朱元璋發跡和誅殺郭天爵、邵榮的過程,我們可以總結兩點——
1、朱元璋屠戮功臣,根本目的是削山頭,不斷的把軍政大權集中到濠州舊人乃至朱元璋之手。
2、朱元璋屠戮功臣,不是簡單的下達一道命令,而是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。
明白了這兩點,朱元璋後面要做的事,就很好理解了。
公元1368年,朱元璋登基稱帝,開創大明王朝,同時命徐達、常遇春統帥25萬大軍北伐。隨著北伐的節節勝利,中原半壁江山納入明朝治下,那麼以徐達、常遇春為代表的濠州舊人,徹底奠定了明朝的主導地位。
而在此之前,巢湖水軍的代表廖永安、俞通海戰死,繼承他們地位的是廖永忠和俞通源,地位遠遠不如濠州舊人。
江南歸附勢力的代表康茂才,開國三年後病逝,朱亮祖倒是屢立戰功,但也只被封為永嘉侯。江南歸附勢力的地位,也遠遠不如濠州舊人。
在這樣的背景下,朱元璋依靠濠州舊人,拉一派打一派,開始屠戮另外兩個山頭的功臣。
因為明朝定都南京,緊鄰長江,而長江沿線遍佈巢湖水軍的舊部,於是巢湖水軍的地位降低了,對明朝、對朱元璋的威脅卻更高了。
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,便是削除巢湖水軍的新代表廖永忠。
朱元璋和陳友諒爆發“鄱陽湖之戰”的時候,廖永忠立下赫赫戰功,被朱元璋稱為奇男子,開國後追隨徐達北征,回來被封為德慶侯,隨後又以徵西副將軍的身份隨湯和、傅友德伐蜀,軍功更是超過湯和,被朱元璋親口褒獎為“傅一廖二。”
但到了公元1375年,朱元璋便以“僭用龍鳳諸不法事”,把廖永忠賜死。
賜死廖永忠之前,朱元璋沒有動濠州舊人和江南歸附,也可以說,朱元璋是聯合濠州舊人和江南歸附,清洗了巢湖水軍。
廖永忠死後,巢湖水軍便失去領袖,江河日下,不復往日輝煌。
五年後,廖永忠之子廖權才繼承侯爵,追隨傅友德徵雲南。公元1384年,廖權去世,但朱元璋不允許廖權之子廖鏞繼承爵位。
巢湖水軍的另一個新代表俞通源,開國時受封為南安侯,公元1389年病逝,朱元璋同樣不允許俞通源之子俞祖繼承爵位。
隨著巢湖水軍的失勢,江南歸附也即將迎來慘烈打擊。
朱元璋首次大封功臣是公元1370年,截止到公元1380年,朱元璋又冊封了一批新功臣,西平侯沐英、永昌侯藍玉、定遠侯王弼、靖寧侯葉升、景川侯曹震等人都是在這期間封侯。
這些明朝第二批封侯功臣,絕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濠州舊人,資歷最差的也是渡江以前追隨朱元璋。
於是,朱元璋的嫡系,被刻意分成舊功臣和新功臣兩派勢力。
正是因為新舊功臣的支援,朱元璋才能在公元1380年發動“胡惟庸案”,屠戮株連一萬五千人,一舉廢除宰相制度,並把大都督府拆分成五軍都督府,牢牢掌控著明朝的軍政大權。
而就在“胡惟庸案”爆發的同年,朱元璋召回鎮守廣東的朱亮祖,用鞭子抽死。
繼康茂才之後,江南歸附勢力失去能征善戰的代表人物,一蹶不振。
所以“胡惟庸案”不僅僅是針對胡惟庸,而是朱元璋修改制度、削除山頭、集中權力的重要步驟。從此以後,明朝江山徹底成了朱元璋和濠州舊人的江山。
那朱元璋滿足了嗎?
沒有。
“胡惟庸案”以後,朱元璋故技重施,又提拔冊封了一批功臣為公侯,例如潁川侯傅友德晉升為潁國公、永昌侯藍玉晉升為涼國公、郭英冊封為武定侯,還包括鶴慶侯張翼、舳艫侯朱壽等等。
這批人更加根正苗紅,除了傅友德以外,無一例外都是濠州舊人,或者是濠州舊人的子弟。
就這樣,明朝出現了三批冊封公侯的功臣。
公元1388年,藍玉在捕魚兒海擊敗北元大軍,明朝暫時沒有邊患,於是在公元1390年,朱元璋重提“胡惟庸案”,韓國公李善長、吉安侯陸仲亨、濟寧侯顧時等功臣及其家族,被朱元璋認定為胡惟庸的同黨,遭到屠戮。
這些功臣,都是開國初年第一批冊封的公侯。
很明顯,朱元璋是聯合開國後立功的兩批功臣,清洗了開國前立功的功臣。
開國後立功的兩批功臣,幾乎都跟隨藍玉、傅友德征戰過,藍玉和傅友德又是常遇春的舊部,而皇太子朱標是常遇春的女婿。可以說,開國後立功冊封的兩批功臣已經合流,緊密團結在皇太子朱標的周圍。
朱元璋重提“胡惟庸案”,不僅是清洗擁有創業股份的功臣,更是在給皇太子朱標鋪路。
經過長達二十年的屠戮清洗,明朝的大權完全集中在朱元璋和朱標之手,功臣完全集中於沒有創業股份的濠州舊人。
設計謀殺郭天爵和邵榮整合濠州紅巾義軍,誅殺廖永忠打擊巢湖水軍,處死朱亮祖貶抑江南歸附,重提胡惟庸案屠戮開國舊功臣。
朱元璋用團結大多數打擊一小撮的手段,一步一步剪除對自己有威脅的人,清洗對明朝安定有威脅的勢力,這份心機謀劃,你可以不喜歡,但不能不服。
3、
可能按照朱元璋的設想,創業時期的山頭都被削乾淨了,明朝現在只有一個以皇帝朱元璋、皇太子朱標為首、以涼國公藍玉等濠州舊人功臣為輔的山頭。
而且在地方重鎮,朱元璋冊封了一批朱氏藩王——
1378年,秦王朱樉就藩西安、晉王朱棡就藩太原。1380年,燕王朱棣就藩北平。
1381年,周王朱橚就藩開封、楚王朱楨就藩武昌。1382年,齊王朱榑就藩青州。1391年,封朱權為寧王、朱橞為谷王、朱松為韓王。1392年,封朱桂為代王、朱植為遼王、朱楧為肅王。
朝堂和地方都是根正苗紅的,明朝江山穩定了吧?
朱元璋沒想到,公元1392年5月,皇太子朱標薨逝,朱元璋畢生的佈局一夜坍塌。同年9月,朱元璋按照禮法,冊立在世的嫡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。
但那時朱允炆年僅16歲,朱元璋65歲,朱元璋已經來不及培養朱允炆了,更何況朱允炆的母親是繼太子妃呂氏,和藍玉、傅友德等常遇春舊部沒有任何關係。
於是朱元璋決定,把明朝的功臣們一網打盡——“你們都是留給標兒的,既然標兒不在了,你們也跟著去吧。”
而屠戮明朝最後一批功臣,朱元璋的依仗就是遍佈天下的藩王,具體負責執行是晉王朱棡。
太原晉王府保留了一批朱元璋發給晉王朱棡的聖旨,裡面完整記錄了屠戮藍玉等功臣的全過程,後來被命名為《太祖皇帝欽錄》,根據這些聖旨,我們可以看到朱元璋有多麼心思縝密。
朱允炆是公元1392年9月28日冊立的,到了閏12月13日,朱元璋便給晉王朱棡發了三道聖旨——
“將與各公侯等官的諭制收了,你那裡差人送來。欽此。”
“各公侯在你那裡好生相待,今日送二十三十羊,明日又送些,著四五十萬錠鈔打發他,著他每歡喜。欽此。”
“今後但有惡人,不問是誰,拿住便廢了,欽此。”
一邊讓晉王朱棡款待在山西練兵的功臣,讓他們放鬆警惕,一邊命晉王朱棡磨刀霍霍,準備殺人。
公元1393年2月2日,朱元璋給晉王朱棡發聖旨——
“將總兵官太師宋國公馮勝、潁國公傅友德所統山西、河南各都司步軍點視,率領塞上隄備。其總兵官宋國公、潁國公、開國公、定遠侯、全寧侯,皆馳驛赴京議事。”
命令宋國公馮勝、潁國公傅友德、開國公常升、定遠侯王弼、全寧侯孫恪放下練兵的工作,到南京商議國家大事。與此同時,晉王朱棡統帥河南、山西兵馬出塞,遠離內地。
這樣一來,兩省兵馬便掌握在晉王朱棡之手,功臣們想造反,也沒有部隊。
等功臣們回到南京,朱元璋見地方沒有造反的風險,便在南京發起“藍玉案”,以疾風驟雨之勢,把涼國公藍玉、開國公常升、景川侯曹震、鶴慶侯張翼、舳艫侯朱壽等功臣凌遲處死。
剩下的功臣們,毫無還手之力。
緊接著,朱元璋給晉王朱棡下達了一系列捕人聖旨——
2月29日,“藍總兵通著府軍前衛指揮、千戶、百戶、總旗、小旗造反,凌遲了。著王那裡差的當人同郝進去,將會寧侯並他的兒子,都凌遲了。家人成丁的,也廢了。婦女與晉府配軍。”
府軍前衛是常遇春的嫡系部隊,藍玉也是在府軍前衛成長起來的,隨著藍玉案爆發,府軍前衛的各級軍官都被凌遲處死。
會寧侯張溫,曾和藍玉一起征討四川、雲南,關係匪淺,現正在山西練兵或者公幹,朱元璋命令晉王朱棡逮捕張溫,全家凌遲處死。
3月5日,“差人去拿東莞伯,並男何公著等人口,都拿來。欽此。”3月13日,“提取鎮西衛葛指揮,欽此。”3月17日,“提取指揮陶春等三十三名,欽此。”3月24日,“說與王,把那三個侯碎砍了。家人、火者、成丁男子都砍了。家財頭口交與王府。婦女,王府差內使起解。欽此。”
凌遲了、碎砍了、砍了、廢了......隨著這一連串血腥的詞語送往晉王府,明朝僅剩的濠州舊人功臣,以及曾在他們麾下任職的軍官,被朱元璋和晉王朱棡一起送走。
這些功臣的家財,大多留在晉王府,婦女有的賞賜給晉王府軍人,有的由晉王府交給宦官送回南京。
短短兩個月的時間,牽涉到藍玉案的明朝功臣、軍官共有一萬五千人,朱元璋殺的血流成河,隨後朱元璋賜死宋國公馮勝、潁國公傅友德,明朝開國功臣只留下徐達、李文忠、湯和、耿炳文、吳良、吳復、沐英、郭英等八家。
“於是元功宿將相繼盡矣。”
從這些事便能看出來,朱元璋晚年重用的是晉王朱棡,而不是燕王朱棣,可能晉王朱棡感受到朱元璋的重用,產生了奪嫡的心思,便把世子朱濟熺留在南京打聽訊息,遲遲不肯召回太原。
但對於朱元璋來說,重用晉王朱棡是希望他能輔佐皇帝,而不是讓他到南京做皇帝,於是在4月17日,朱元璋給晉王朱棡又發去一封聖旨——
“即目世子長成,塞上調兵,令世子還國,父子更相輪替,往來塞上,帥大勢軍馬,以練風霜。亦且,父出子守其國,子出父守其國。根本且固,甚是停當。爾不才,爾不聽父訓,留世子於京師,但出塞上,國中且慮。或爾歸來,軍中無主,甚失計較。今秋涼,若不取世子歸,直貶你到雲南。”
“今為首者公侯人等,自作自犯,十去八九。縱有一二,不令總兵,明有反狀,皆親戚相礙,兼念前勳,使養老於家。練兵練將,皆爾等秦晉燕周楚齊湘,歲出塞上,撫綏軍士,以備將來與胡大戰。爾等長成,不靠外人為將。記心,記心。”
這份聖旨,可以看出晚年朱元璋的真實想法。
他是鐵了心要把皇位留在朱標一系,不允許其他藩王覬覦皇位,膽敢生出這樣的心思,必將嚴懲。
他也不相信任何功臣,即便是濠州舊人也不相信,他只相信自己的子孫們,朱家人的江山要朱家人來守護,即便肉爛了也要爛在自家的鍋裡,千辛萬苦打下來的江山,絕不能給外人做嫁衣裳。
晚年的朱元璋,已經沒有早年的英姿勃發,猶如奮鬥一生的老財主,小心翼翼的守護著自己的家當。
4、
據《明太祖寶訓》的記載,稱帝開國以前,朱元璋和大臣有過一次討論,議題是漢高帝和唐太宗誰更優秀。
大臣說,唐太宗文武兼備,但略少一些真誠。漢高帝豁達大度,建章立制規模弘遠,漢高帝比唐太宗更優。
但朱元璋不同意。
他說,漢高帝豁達大度,所有人都知道,但漢高帝誅戮功臣,可見度量不大。
唐太宗雖然建章立制不如漢高帝,但能駕馭群臣,天下太平以後,功臣都能保全善終,故而唐太宗為優。
“論高祖豁達大度,世鹹知之。然其記丘嫂之怨,而封其子為羹頡侯,內多猜忌,誅夷功臣,顧度量亦未弘遠。太宗規摹雖不及高祖,然能駕馭群臣,及大業既定,卒皆保全。此則太宗又為優矣。”
那個時候天下未定,朱元璋懷著一腔熱血展望未來,隨著天下盡入於手,形勢、慾望、本性推著朱元璋,走上古今最慘烈的屠戮功臣之路。
晚年的朱元璋坐在奉天殿的龍椅上,不知是否會想起,那個和大臣討論漢高帝、唐太宗的下午?
從個人的角度來看,濠州紅巾義軍的小卒到大權獨攬的開國皇帝,朱元璋是成功的,然而,所有命運饋贈的禮物,都在暗中標好了價格。
朱元璋寄予厚望的“朱家人守護朱家江山”,在他駕崩一年後,便被全盤推翻。
他被後世子孫們高高掛起,當成一杆正統的大旗,但他留下的政策和路線,都被棄之如敝履。
他以為的萬世不易之策,只是他以為的,燕王朱棣身邊的軍官們,都不這麼認為,天下的芸芸眾生們也不這麼認為。
因為這天下,歸根到底是天下人的天下,不是朱家一家一姓的天下。